---Tips:点击上方蓝色查看往期内容---
彩色斑马有话说:
日本著名精神医师及心理作家冈田尊司的新作《母亲这种病》在日本及台湾均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他看来现代人的心灵问题都是“母亲病”引起的,宫崎骏、约翰·列侬等众多艺术家、作家都是“母亲病”的患者,愚孝、“公主病”、“妈宝男”、“习惯性”地遇人不淑也都是“母亲病”引起的。
你有“母亲病”吗?用冈田尊司的7大表现测测吧。
冈田尊司(OKADATAKASHI)是日本著名的精神科医师及作家。他早年就读于东京大学哲学系,后退学从医,专攻精神医学,博士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系后,一直从事医疗、教学及著述工作。主要著作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悲伤的孩子们》、《脑内污染》等。
最新著作《母亲这种病》在日本及台湾均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台湾出版的《母亲这种病》
这本书是冈田尊司二十几年心理学研究及治疗的总结性作品,作者在书中说:“(从医)之后我遇见了许多怀抱着各种痛苦的人,但是我发现,在那些痛苦背后,或多或少都隐隐约约隐藏着母亲的身影。这个想法,在经过二十几年之后,越发强烈。”
心理学家眼中的“母亲病”是一种什么病?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又该如何“防治”呢?
1母亲病的7种表现渗透到三观的方方面面
在冈田尊司看来,现代人的很多心灵问题,忧郁、成瘾、宅、虐待、完美主义……等等,都深层根源于和母亲的关系,并将这种受母亲影响而产生的认知及行为扭曲,称为“母亲病”。
“母亲病”有7种表现:
表现一:倾向于自我否定
不被父母所爱、不被父母认同的孩子,会不自觉地用父母的态度认知自我,从而倾向于自我否定,并持续受其困扰。
为此,有的人会拼命努力工作,取得成就,证明自己;有的人会伪装坚强,不让人看到弱点,以取得平衡。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摆脱自我否定,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内心深处自我否定的声音往往就会冒出来。
表现二:总扮演“乖宝宝”的角色
这是最有代表性的“母亲病”特质。喜欢看对方脸色行事,不由自主总想讨好对方,有时甚至会为了配合对方,损害自己的利益、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是童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养成的一种行为模式。所有孩子都想被爱,为此,就会不断观察父母的反应、喜好,为了讨喜而乖。
很多成年后的子女也想摆脱父母的束缚,获得自由,但又对离开父母这件事感到不安、不习惯,于是就继续受父母支配,看父母的脸色、态度、反应行事。
表现三:追求完美,过分努力
总觉得只要不够完美,就没有价值。这是最广泛的“母亲病”特质。
这样的人通常都有爱挑剔的父母,只有无可挑剔的“好孩子”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同,久而久之,孩提时代积累的经验就会形成“不完美=没价值”的信念,进而将追求完美当做一种对自我的要求,其实,那都是父母的期望。
对有“母亲病”的人来说,追求完美,是平伏内在的自我否定的一种途径。他们往往会过度勉强自己及周围的人,且总盯着还不够的地方,有的会努力过头搞垮身体,有的则会让身边的人觉得喘不过气,想要逃走。
表现四:永远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自我存在的根基。一个在被爱、被肯定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安全感会牢牢支撑着他们,面对任何问题,都会觉得自己“没问题”、“有办法”。这不只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更是相信一定会有人来帮助自己。
有“母亲病”的人对他人和环境都缺乏安全感和信赖感,遇到一点小事就会觉得受伤。
他们害怕被否定,所以不敢说出真心话,会尽力包藏弱点,求得心理平衡,所以,在需要坦诚相对的关系里,就会不安,甚至会刻意避免亲密关系。
表现五:容易负面思考
有“母亲病”的人,因为缺乏被保护的安全感,就很容易受伤,进而做出负面的过度反应,被愤怒情绪所占据。
愤怒有两种:一种是建设性愤怒,可以促进问题解决,深化人际关系;另一种是破坏性愤怒,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惹来不必要的纷争,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忍无可忍终于爆发、情绪性发泄都属于后者。
和母亲关系稳定的人,往往更懂得如何管理愤怒的情绪,也比较容易发展出建设性的愤怒。而有“母亲病”的人愤怒往往是破坏性的。
表现六:会有想死的冲动
在被爱中长大的人,会珍惜自己,觉得活下去是理所当然的。但被否定、得不到无条件爱的人,会容易低估自己,即使他们拥有超越一般人的容貌和能力,也很容易“廉价出售”自己。
很多有“母亲病”的人虽然表面上自信满满、成功强势,但内心深处其实缺乏自信,一旦自我防卫遭到打击,底层的自我否定就会浮出水面,这时候甚至连活下去这件事,都会变得不确定。
表现七:拥有爱与创造的能力
“母亲病”当然不是只有负面影响。
事实上,许多知名的艺术家、作家、改革者、宗教人士,都有“母亲病”。
在母爱中长大的人,会理所当然地爱这个世界、相信这个世界,即使不特别努力,也能幸福过一生,也就缺乏艰苦创造、奉献自己的动力。
但对于有“母亲病”的人来说,不去努力地爱和创造,就无法保全自己,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2很多艺术家都有母亲病龙猫也是母亲病的产物
宫崎骏的动画让很多人觉得温暖、梦幻、唯美,但其实宫崎骏本人就是个“母亲病”患者。
▲宫崎骏
宫崎骏从小家境富裕,父亲的工厂在二战时生产战斗机,有超过一千名工人,家里有别墅、喷泉、名车。长大后的宫崎骏,对自己家人因军需生产而生活优渥,有非常强烈的罪恶感。
小学一年级开始,宫崎骏的母亲就因为脊椎结核病长期卧床。他的母亲是个类似《天空之城》里大盗头目朵拉一样的女性:坚强、严厉、控制欲强。所以,宫崎骏从小不能撒娇,一直演“好孩子”,却一直得不到母亲的认可,既不敢说真心话,内心也一直不安、孤寂,这形成了宫崎骏内向、敏感的性格,也孕育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卡通角色之一——龙猫。
▲电影《龙猫》剧照
高中后,宫崎骏就立志成为一名漫画家。但父亲却说画画不能当饭吃,宫崎骏无法反抗,只好读了政经学,毕业以后他进入东映动画,终于脱离父母的支配,迈出了确立自身认同的一大步。
约翰·列侬也一样是“母亲病”患者。
▲约翰·列侬和妈妈茱莉亚·斯坦利
他的母亲茱莉亚·斯坦利(JuliaStanley)生长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性格很奔放。成年后,茱莉亚爱上了一个大家都不认为适合结婚的人——艾佛瑞·列侬。
艾佛瑞九岁时失去了父母,在孤儿院长大,不但花心、懒散,品行也不够端正。但茱莉亚不听任何人的意见,结婚后两人的生活果然一塌糊涂,即使儿子出生了,艾佛瑞也还是四处玩乐。很快茱莉亚也有了外遇。
茱莉亚的姐姐咪咪·斯坦利于是提出了领养约翰的请求。咪咪夫妇自己没有孩子,对约翰百般疼爱,但教养也很严格。
后来,约翰考入了一所明星中学,并开始和母亲茱莉亚频繁接触,然后他就开始反抗老师,成绩急遽下降,还吸烟、喝酒、偷东西。
相对于古板的咪咪姨妈,自由奔放的母亲更吸引约翰,他迅速脱离了优等生的人生轨道,并在母亲的引导下爱上了音乐,尽管他不做功课、光弹吉他,让咪咪姨妈很担心。
学业一落千丈的约翰进了利物浦美术大学,此时,母亲却因为交通意外不幸身亡。约翰永远失去了找回母亲感情的机会,音乐无疑是唯一能让他更接近母亲的方法。
▲约翰·列侬
许多熟识约翰的人都表示,如果他在音乐之路上没有获得成功的话,或许将以一个失败的酒鬼谢幕人生。那也许是一个从小被母亲病纠缠的人,最容易发生的人生故事。
事实上,约翰·列侬敏感的性格和他的音乐都是“母亲病”的产物。
幼小的孩子只能依靠大人的爱生存。不管儿时成为优等生讨姨夫姨妈喜欢,还是十几岁时和母亲重逢,希望跟母亲重新建立联系,约翰·列侬一直在看着身边大人的脸色,配合着他们。因为他想获得爱。即使对舍弃自己的人,也会接受、原谅,希望跟他们建立联系,借由奉献来克服悲伤和怨怼。
这是约翰·列侬写给妈妈的歌。
歌中说:
母亲:你拥有我,我却从未拥有你;我需要你,你却不需要我。所以我,只能跟你再见。
父亲:你离开我,我却从未离开你;我需要你,你并不需要我。所以我,只能跟你再见。
孩子们,别像我一样,我不能行走,却试着奔跑……妈妈,别走……爸爸,回来……”
3母亲病限制孩子的自由棍棒出孝子,也是母亲病
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被母亲所爱。
如果无法得到,那么终其一生都会一直渴望。但渴望和执着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中国老话说,棍棒出孝子。在我们身边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父母偏心,不疼某个孩子,或者重男轻女,但最后反倒是那个不被疼爱的子女最孝顺。这是为什么呢?
在《母亲这种病》一书中,冈田尊司给出了解释,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样的孩子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听父母说一句“没想到你最孝顺,对我们最好”,能给有“母亲病”的孩子莫大的安慰,觉得自己努力这么久终于“有价值”了。
除了拼命对父母好、努力获得认可的,有的“母亲病”患者会自怜自艾,自我否定,为了惩罚这样的自己,有些人会自残,有些人则会通过毁掉自己让父母心痛。
有的母亲会一直把孩子当小宝宝照顾,按自我意志支配孩子,妨碍孩子确立独立意志。长大后,这些孩子想自立,又无法摆脱父母的怀抱,“公主病”、“妈宝男”都属于这个类型。
还有人会否定自己的双亲,把他们从自己的人生切割出去,保持距离,否则就无法保有内心的平静。但“母亲病”并不会因此痊愈,还会盘踞在心灵一隅,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比如,对事件会负面解读、过度反应。
也有人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习惯性”地遇人不淑大多属于这一类型。
不少人觉得,跟父母的关系不需要拿出来讨论。毕竟自己已经长大了,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么想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一次受伤害。
其实,对此有感觉、有意识的人,还可以说是愿意面对问题的人。更多的人会觉得自己和父母关系良好,丝毫不觉得自己言听计从地配合父母,由父母来安排人生有什么问题。
对此,冈田尊司指出,“母亲病”会隐性地支配子女的行动,限制孩子内在的自由。如果不加疗愈,可能会持续一生。而且,教养方式是会代际传递的,无意识当中,曾经被养育的经验就会成为养育子女的方式。
怎样教养有安全感的宝宝,推荐阅读:《四型父母,看看你是哪一种?》
好在,建立亲密关系、成立家庭、养育子女都是最好的治愈“母亲病”的方式。而意识到、正视它是克服的开始。
正如《与父母和解,疗愈每段关心里的不完美》的作者许皓宜所说:“30岁之前,人常常把父母背在身上,于是很容易让人卡住,变得没有方向;直到厘清自己受父母的影响为何,去认识、去理解,才能把背着的父母请下来,让父母陪在身边一起走……当我更了解我自己,我父母就走到我前面去,当他们往前走去,我就可以转身,走我自己的路。”
所以,在《母亲这种病》一书的结尾,冈田尊司也建议大家勇敢正视“母亲病”,疗愈自己,活出理想的人生,成为想要的自己。
延伸阅读白癜风遮盖北京治白癜风疗效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fz/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