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我来到了宫崎骏电影般的日本海边,却酗了1


我第一次知道Q-Grader这个词,是去年在上海一个咖啡馆墙上。

Q-Grader由CQI(CoffeeQualityInstitute)颁发,是目前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咖啡感官测试系统之一。

与普通的咖啡师认证不同,Q-Grader更偏重生豆检测、咖啡烘焙、咖啡杯测及感官评价等,这就对Q-Grader持有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被考Q的科目之多吓到过,也听说过有人自己兑几百杯水备考的故事。

在做自己的咖啡师快一年的时候,又想起这个不明觉厉的证书。

它似乎是激发了我某种奇怪的好胜心,好像成为Q变成了通往终极咖啡世界的必经之路,或者甚至是捷径。现在想起来,当时是真不懂,也太着急。

年4月,我选择了雨林咖啡学会RCI的Q-Grader课程,去到了那个像宫崎骏电影一样的日本温泉小城,开始了个小时的咖啡修行。

全世界仅40位的Q导师是个什么样的人?

目前在全世界有多个Q-Grader,有40多个Q-Instructor(也就是考官)。而我们这期的日本考官Koju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

他除了有咖啡行业如此资深的背景,同时还是部队的潜水教练,急救队成员,会急救培训,说泰语如同母语,甚至还会开各种军用飞机。

却又接地气到,在第一次见面让我以为他是专职接送学生的司机大哥。

不过,我想讲另一件不太相关的小事,给你们体会一下。

课程所在地热海是个海边小山城,我们半夜才抵达。好在有“司机大哥”开车来接初来乍到的我们。

山路窄且挺陡的,路边半个人影儿都没有。而就在一个急转弯的路口,车灯闪过一个穿校服的妹子,背对着我们蹲在路边。

当时是夜里1点啊朋友们,反正我是立马脑内播放了《午夜凶铃》和《德州电锯杀人狂》。

车里的几个人强装淡定地扯了几句“她为什么会大半夜在路边蹲着啊”之类的就开过去了。

没想到开到下一个路口,“耿直的司机大哥”还是放心不下,停下车征求我们的同意,想回去看看路边的妹子是不是需要帮助。

按恐怖片的套路,这一车的人应该是活不成了。

然而最后我们活了下来,并把一个喝醉酒错过末班车的妹子安全送回了家……这个善良正直勇敢的司机大哥,就是你们的Q导师Koju。

在Q导师的实验室里学习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跟随Koju老师,在一间空间和动线都设计得非常使用友好的咖啡实验室里进行学习和考试,一遍遍实践从使用到打扫这间实验室的每个流程和注意事项。

你看到的用到的所有装备器具,都配置得恰到好处,而且审美过硬,分分钟都想打开淘宝搜个同款。

你的杯测表是重排后6组打印在一张纸上的,不用再手忙脚乱地翻篇儿了;你的围裙上有放杯测勺和吐杯的专用口袋、挂写字板的挂钩,杯测时只需要关心眼前的咖啡本身,不用被无处安放的装备打乱了节奏。

然后,你会把所有这些精巧用心的体验带回到你自己的店里和生活里。

Koju老师教的不仅仅是你付费的课程,对细节和品质的要求,并且如何聪明有效地执行,更是在课程之外的珍贵经验。

Q-Grader应该不只是裱起来挂在墙上的金字招牌。

它更像是一小搓人的秘密协议。

约定为了咖啡生产者的公平生计,客人杯子里的公道价格去学习和使用一种共通的品鉴语言,然后对咖啡做出公允的负责任的评价。

一种有点儿可爱的使命感。

就像Koju老师课上重复在说的,考Q不是大功告成一劳永逸,只是这趟旅程的开始。

英文不太好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Koju老师的英文表达比较简单直接,不难懂。课上课下都可以用中/英文+手势音效等自创模式跟他交流,课程对各种英文程度都很友好。

最让我觉得值回票价的还有负责随堂口译的Leo黄老师。

如果你刚好英文听力还不错,就会发现黄老师本人的咖啡知识储备极度过硬,除了可以做到在中文语境里精准同步每句课程相关的细节,还能翻出导师各种泰/日式杂糅的冷幽默和情绪态度,无缝植入,非常高级和流畅。

在任何行业里这种水准的翻译都是要额外付费的。

而且她还经常一边翻一边夹带一些小私货,相当于交一份学费上了Koju老师的英文课+黄老师的中文课。

所以,英文不太自信的小伙伴请完全不用担心。

在热海我们吃些什么?

Koju老师有很多好酒,做的意面、咖喱、饺子都是高水准的好吃,每到饭点就有种来到新东方的烹饪课的感觉。

杯测生存指南?

每轮杯测下来,教室里都躺倒一片,哀鸿遍野…在这儿说说我自己用得上的一些小心得,希望关键时候保大家平安:

1.控制好节奏

可能因为我们平时不会这样用生(2声)命去处理风味吧,就容易忙乱中出错。

当闻不只是闻,尝不仅仅是尝,而是调动全部脑细胞在捕捉、识别、配对、联想的时候,节奏就特别重要。

你需要规划好每一次嗅闻/品尝,以及之后每一次停下来填表的目的。它们很像是一组组“提问+回答”的过程,一步一步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把每一只豆子的全部项目填满。

平时有没有很多杯测经验都没关系,更重要的是快速掌握杯测表的游戏规则,然后把自己日常的品鉴习惯套入这个规则里。

就算没有表格,平时测的时候也可以试着将打分的体系植入脑子里,按顺序把从干/湿香开始的感官体验分类摆放,找到自己舒服的“提问+回答”的节奏,然后尽量多地排练这个过程,考试时就会比较从容。

2.避免让个人喜好主导你的打分逻辑

我的亚洲组险些挂掉,就是因为主观判断太早跑出来捣乱。

以前不喜欢曼特宁的味道,平时尝试也不多。考试的时候有一支苏门答腊,被同组另外几只花果调性突出的咖啡衬托着,我第一反应就很嫌弃,所以之后的每项打分都被拉低了。

合格的Q-Grader应该能做到按照咖啡产地特点公平客观地给予评价,不被以往的固有印象引导,也不以个人喜好为基础盲目否定某种特殊风味。

所以,平时尽量开放去尝试各个地区的咖啡挺重要的,别只盯着埃塞喝。然后把喜欢/不喜欢的标签替换成对风味特点的记忆,这样在杯测考试的时候就会携带尽量少的,来自主观臆断的杂音。

3.去查漏补缺和验算吧,像个重度强迫症一样!

我就想说,热海很不错,老师很不错,同期的小伙伴们更不错。

他们中有知名咖啡媒体出走的元气少女,致力于中朝咖啡文化交流的丹东扛把子,领军石家庄手作咖啡的“刘仪伟”老师及其夫人,有颜有店有故事的江南美姐姐们,还有口碑人气双高的沪上咖啡名店CEO宝宝。

每个人都那么精彩丰富,脚踏实地努力生活。

而我,

我曾以为Q是通往终极咖啡世界的必经之路,或者甚至是捷径。

但其实在热海的每一天,我学到的每件事,却都在一次次校正这个观念。

上一次课只需要8天,下载证书只需要几秒,但咖啡的事你却会做很久。

Niz妮子

Beijing

May4th

7月24日~7月31日

授课地点:

日本·热海

费用:

rmb/人

(含课程期间住宿及早午餐)

人数:

10人小班

剩余7个名额

截止日期:

6月24日或人满即止

[报名方式]

联系客服号:coffeerci

咨询课程详情/查询剩余席位

缴纳学费,确认报名

进行签证机票等行前准备

往期回顾:

[关于雨林咖啡学会RCI]

品牌故事:

雨林咖啡学会RCI2.0

在产地上SCA咖啡文凭课程是怎样的体验?

为什么我突发奇想要在清迈发起“原产地咖啡项目”?

Niz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jj/17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