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还不到2岁,一遇到不会的事就会把东西扔了,甚至发脾气。后来慢慢学会了求助,她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自己也不愿意做,要“妈妈帮我。”不爱动脑筋。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也要启蒙孩子开动脑筋多思考。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元认知”,是指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的思考。俗话里经常说的“不爱动脑筋”,就是缺乏“元认知”,这一类孩子学习方式比较依靠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而不是有意识地去思考使用一些学习策略去掌握这些知识,从而让自己有能力支配知识,融会贯通。在落实具体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元认知强的孩子会思考“我哪里还不好?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了完成这件事,还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我要怎么掌握这些技能?”而元认知弱的孩子则相反,遇到困难就想放弃“这件事我不会啊,算了吧。”总而言之,元认知强的人,不会被问题的表象所困,而是会透过现象去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元认知强的孩子,长大后不管在哪个领域都不会做得很差,在工作中更是受欢迎的“香饽饽”,但元认知也需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启蒙训练。家长给孩子示范孩子最爱模范爸爸妈妈们的一言一行,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做给孩子看。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直接帮他把事给做了,而是一边慢慢做给孩子看,一边一步步讲解给孩子听“这件事可以分解成几个步骤完成。先从最简单的这一步做起,然后怎么做,最后,再怎么做就完成了”。拿拼图举例,女儿在玩小动物拼图的时候,看到一个稍微有点复杂的,拼了几下拼不起来,就来找我“要妈妈拼”,我就跟孩子说:“这个拼图确实有点难呢,但是我们把任务分解就不难了。先来看一下,最大的一块是哪一块啊?是头,圆圆的这块吗?头下面是身子,是长长的这一块吗?身子拼好了,还缺少什么啊?哦,是四只脚和尾巴。”这种方法其实很简单,爸爸妈妈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多一点耐心,不要为了省时间或者嫌麻烦,直接代替孩子把事情做完,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展现给孩子看,孩子在遇到类似问题也会学习这样的思维步骤,甚至还会形成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孩子发展元认知,还有就是引导孩子把学会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一起。比如我之前给她买了一本《晚安,大猩猩》的绘本,那时候她刚学会了说“晚安,大猩猩”。晚上,我为了哄她睡觉,跟她说:“晚安,大猩猩,天黑了,大猩猩要睡觉了。楼下的青蛙也要睡觉了,小兔兔是不是也要睡觉了,还有什么也要睡觉了?”接下去女儿就自己接下去了“小鱼也要睡觉了,小狗也要睡觉了,小猫也要睡觉了,小鸟也要睡觉了……”到最后,我接上去说“爸爸也要睡觉了,妈妈也要睡觉了,XX也要睡觉了,好,关灯了,睡觉了。晚安,XX。”女儿马上就躺下睡觉了。在这里,就是把女儿新认识的大猩猩晚上要睡觉,联系以前学会的小动物晚上要睡觉,另外,这种重复性的语句也是这个阶段孩子很喜欢的。通过启发式提问锻炼孩子思维习惯孩子稍大一点可以跟家长交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通常都是话痨,也会经常表达出有很多啼笑皆非的观点,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问一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遇到困难跟家长求助的时候,也可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件事情哪方面是你不了解的?我们可以先从哪里入手解决呢?”通过这些启发式的提问,来让他们有意识地察觉自己思考的过程,从而对情况会更加清晰的观察和判断。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这些思考习惯,长大以后就会内化成他自己的思维模式,遇到问题也会自发地进行内省。正确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就是“渔”,授娃以鱼不如授娃以“渔”。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ly/1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