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独家从固临调查到大生产一场由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31229/4319054.html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那十四年艰苦卓绝、充满流血牺牲的岁月里,作为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共产党一共创建了19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广泛的人民战争,拖住了60%的日军和95%的伪军力量。而这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也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视频:央视新闻频道《根据地》系列特别节目宣传片   

  共产党是如何带领群众做到这一切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跟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的?毛泽东曾经说过,“兵民是胜利之本”。那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人民群众为什么会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为了还原这段历史,央视派出十几路记者深入各大根据地,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采访最核心的亲历者,听他们讲述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6月22日起,央视新闻频道将播出《根据地》系列特别节目,敬请   轰轰烈烈的全面大生产运动,其实与一次鲜为人知的调查密不可分。而这次调查,则源于群众的一句骂声。

  年6月3日,延安城雷电交加,一位安塞县的老农在集市上买东西时,驴被雷电击死。老农又哭又骂:“老天爷不长眼,你咋不打死毛泽东?要打死我们家的驴?”类似的事情还有一起(农妇伍兰花骂毛泽东)。毛泽东听说后,不让延安保卫部门处理骂他的农民,反而思考:骂声背后是不是说明我们哪些政策有失误?或者工作不到位?于是派出以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为首的调查小组下去深入地调查研究。因为调查地点在延安的固临县,所以党史上称为“固临调查”。

  固临调查之后,中央结合其它调查和部分部队开荒的经验,开展全面大生产运动,机关、干部、学校全部投入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固临调查到底得出了什么结论?工作中如果出现偏差或者失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不与民争食:晋察冀的“树叶训令”

△年摄影记者沙飞在北岳地区拍摄群众采摘树叶。

  一片小小的树叶,在平常时期根本微不足道。而在艰苦的抗战时期,那些树叶却承载着捱过艰难岁月、活下去的希望。

  年,时任晋察冀根据地司令员的聂荣臻签发了一道政治训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15里范围内的树叶,要把树叶留给群众,而部队则宁可用给马吃的黑豆去填饱肚子。

  当时的根据地究竟已经困难到了何种地步?为什么当时的晋察冀根据地会为了树叶下达这样一道正式的训令?在那样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时候军民之间为何还会如此谦让?

打破传统:公私兼顾的“滕杨方案”

△保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档案馆的杨立三工作日记原件。

  在抗日时期的太岳根据地,有一份滕代远、杨立三起草的“滕杨方案”。这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奖励个人,提高生产积极性,来提高产量度过难关。

  按劳分配、公私兼顾在现代人的想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当年大家的观念里,这是打破传统、甚至要冒很大风险的。这个方案究竟是怎么出台的?为什么一定要冒险去做这样一种尝试?

  彭德怀、邓小平又是怎么看待这份有突破、创新和改革意义的“滕杨方案”?

向贪腐宣战:晋察冀的“廉政条例”

△年6月19日的《抗敌报》影印版目前收藏于河北省党史研究室。

  百姓与共产党、与军队的鱼水关系并不是天生的。

  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根据地,在根据地成立之初,老百姓并不了解共产党,怎样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怎样使老百姓愿意支持共产党、跟着共产党一起去抗日,甚至是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

  那时晋察冀一切工作都是千头万绪之时,共产党为何会向贪腐痛下杀手?又是如何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在晋察冀的“廉政条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发动人民战争:英雄的“沁源围困战”

△年山西省沁源县,军民联手围困走日军后,占领日军碉堡。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也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

  在抗日战争中,在晋冀鲁豫根据地进行的“沁源围困战”则是人民战争最为光辉的战例之一,也是成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典型。

  年到年,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八万军民对驻守沁源的日军围困长达两年半,最终迫使日军撤出沁源。那么这场胜利是如何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的呢?

县长卖祖林帮群众度荒年

△年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鲁豫边拍摄的照片:大人带着孩子在剥树皮作为粮食。

  年底到年,山东根据地遭遇鬼子的铁壁合围,又因为连续遭灾,几乎民不聊生。最严重的时候,山东根据地从全省范围缩小到只有十几个村,部队只剩下多人,却要与4万多日伪军周旋。

  怎么带领群众度过荒年?怎么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扩大根据地?一位县长为此“挖了祖坟”——他把自家祖坟上的几十棵大柏树挖出来卖了,换的钱用来救济灾民。可是根据地那么多人,单靠这么点钱怎么够?共产党的干部还想出了什么办法?

  年沂蒙山根据地新增民兵人,新增自卫团员多人。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已经扩大到了胶济铁路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的全部地区。在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一次谈话与双拥制度

△陕甘宁边区政府年1月15日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现保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拥军花鼓》这首歌脍炙人口,可是你知道吗?在这首歌唱响的前一年,陕甘宁根据地的军民关系并不融洽。军地双方时常有矛盾发生,甚至部队战士到老百姓家里借门板、锅、盆之类的东西也借不到。这是为什么?

  年的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延安留守兵团司令萧劲光成为大家集中“炮轰”的对象,毛泽东为此找他谈话。毛泽东跟他谈了什么?萧司令的“委屈”是什么?

  谈话之后留守兵团和边区政府各自出了一份决定和公约,一边是“拥政爱民”,一边是“拥护部队”,这便是日后双拥制度的起源。这普普通通的两张纸,就能改变军民关系么?

爱国华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与毛泽东合影摄于年延安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在抗日期间曾经有一次延安之行,在延安访问了八天。陈嘉庚原本是一个坚定的“正统派”,认为国民党才是正统,才能领导全国人民抗日。但在访问延安之后,他的看法彻底改变,不止一次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是什么力量改变了陈嘉庚?

  抗日期间,许多记者和爱国人士都去过延安,他们无一例外地对延安大加赞赏。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从国统区奔向延安,奔向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就连美军观察团成员也建议美国政府给予延安资助,并称“看到了新中国正在诞生”。当时的延安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来到延安?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余伟利主编/张鸥

记者/何其姝、方舟编辑/王若璐

国家危亡,战火纷飞,根据地艰难创立燃起抗日燎原烽火,重返“根据地”,为了国人不能忘却的纪念!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ly/893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