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古岳三江源的中国故事源启中国三江源国


点击购买

三江源的中国故事

文|古岳

古岳,又名野鹰,本名胡永科,藏族,高级记者,中国作协会员,自然书写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第五届“地球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青海省文学艺术奖等。已出版作品《谁为人类忏悔》《黑色圆舞曲》《生灵密码》《坐在菩提树下听雨》《巴颜喀拉的众生》《草与沙》《冻土笔记》等十余部。

决定去治渠拜访藏族老阿妈才阳出于两个目的。

一个是听她讲故事,据老朋友欧沙讲,才阳可能是整个长江源治多最会讲故事的一个老人;一个是看看治渠这个地方,从地名上看,它才是长江源区的核心地带,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里没有治渠。

治渠,是一个音译词,依照词意和约定俗成的译法,汉字应该写成“治曲”两个字,想来,当初将“治渠”两个字作为一个地名确定下来时,根本没想过它是什么意思,而只是照着发音随便写了两个同音字。而“治曲”(或治渠)是有确切含义的,译成汉语就是“母牛河”的意思,就是长江源区干流。历史上的长江源区干流,从源头流经现在的治渠境内治多、曲玛莱交界处时,还不叫通天河,而叫“治曲”,出治渠与楚玛尔河(或曲麻河)汇合之后始称“通天河”。

长江源流为什么叫“治曲”?是有传说的。说很久以前,一头母牛从天而降,从自己鼻孔里喷出了一股水,源源不断地流淌,滋润着辽阔大地。母牛鼻孔里喷出的水最后流成了长江,浇灌出一条文明的长河。

才阳知道很多这样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她母亲讲给她听的,她母亲又是她母亲的母亲讲给她听的……

她讲的一个故事里,长江(治曲)、黄河(玛曲)、澜沧江(杂曲)最初约好了要一起去大海,像是三个好友相约一起去远行。最后,玛曲、杂曲都到大海了,却不见治曲的影子。等了好长时间,治曲才到。

大海有点生气,问治曲:“你们从同一个地方一起出发,它们两个那么早就到了,你为何走了这么长时间?”

治曲回答说:“它们两个就像乞丐手里的打狗棒放在大河里漂,一路上一刻也没停过,当然先到了。”

大海又问:“难道你还要走走停停不成?”

治曲说:“那当然。我一出发,先路过一条用金子铺成的河谷(金沙江的由来),我得停下来,不能随意流淌。后来,我又路过一条河谷,有成千上万的牛羊在那里,我得小心地绕过它们,不能伤害,给它们留下足够的牧场,又得耽误不少时间。再往后,河谷里还有很多村庄、寺庙和集镇,我又得绕开那些村庄和农田,还要绕开那些富饶的集镇,给商人们留下开集市的地方,还得给寺院高僧留下居住修行的地方,这又得耽搁很长时间……”

才阳说,长江流过的地方是世上最美丽富饶的地方。

才阳的故事里不仅有很久以前的传说,也有眼前的事。她家住在治渠乡治加一社一条山谷右面的山坡上,我去的那天刚下过雪,山上的积雪很厚。欧沙和文扎开车,一路问了好几个人,我们才找到老人的住处。这是一个慈祥的老母亲,说话时,她脸上的笑容一直灿烂着,像一片温暖的阳光。

那是一条狭长陡峻的山谷,山谷里有河流淌,河水有名,曰:科隆班玛曲。那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流出那山谷,它就汇入了长江源区干流。才阳说,别看那是一条小河,它有数不清的琼果(源泉)。冬天结冰的时候,那些琼果在山坡上,像散落的羊群。夏天,从很远的地方能看见的琼果也有十七八个,像漂浮的祥云。以前,阳面山坡上有一个琼果,很大,一百头牦牛一起喝水也不会拥挤,现在干了,没有水了。

小时候,母亲给她讲过的故事里讲到的很多事,当时她不太明白。后来她自己也成了一个母亲,再后来又成了一个奶奶,甚至她的子女也快成了爷爷奶奶,可是故事里的很多事,她依然不是很明白。

比如,母亲说,百灵鸟是牦牛的保护神,百灵鸟很多,叫声也好听,对牦牛就好。如果蝴蝶的颜色非常鲜艳,年景就好。牧人家的牲畜,最好是马、牛、羊品种要全,缺一种,对草原不利,对其它牲畜也不好。

母亲还说,每年通天河结冰和开河也有相对固定的日期,要是时间错差很大,年景就不会好。如果开河时一下就开了,声音也很响,年景就会非常好;如果是悄无声息地开河,年景就不好,牲畜和人的日子也不好过。还有,鸟类王国的律法非常严格,该什么时候鸣叫都有规矩,天将亮的时候,鸟必须得叫一次,天亮的时候,又得叫一次。这样,年景就好。如果天亮了还听不见鸟叫,年景就不好……

那天,才阳老人还给我讲过很多故事。虽然对这些故事,我听得也不是很明白,但我依然觉得它是有意义的,而且非常有意义。不仅对听故事的人、对三江源的牧人有意义,对国家公园以及当下的世界也有意义,甚至对未来的人类文明也有意义。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要在创作谈中写这样一个老人的原由。

我想说的是,三江源是有故事的,不仅人,这里的一草一木、鸟兽鱼虫以及山川万物也都有自己的故事。世代生息于斯的三江源牧人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这些故事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是血脉,是灵魂——自然也是国家公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评估报告建议说:“搜集和记录当地藏族村落及牧民的口述历史,含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民族传统等,用于国家公园历史史料和宣教解说素材。”

我曾在文中也写道:“如果把它比作一个生命或人,它经历了千万次的轮回之后才走到今天。如果它每经历一次轮回都有一个不同于前世的名字,那么,它今生今世的名字才叫三江源。今天,我们又以国家的名义,给它取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国家公园。”

当然,要讲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也一样。虽然,我已经倾注了所有的感情,但是,我依然不能确定,这本书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样一个阅读诉求。

我从年底开始着手这本书的构思,原计划要在春节之后进入实地采访,可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既不能出去,也见不了人。到3月中旬才第一次出去采访,第一站就去了黄河源,那里还是冰天雪地,出行很不方便。到5月中旬再去时,又赶上挖虫草的季节,到处都见不到要采访的人。尤其是曲玛莱、治多、杂多几个县,牧民几乎都到山上挖虫草了,到6月下旬回来时,他们还没下山。

可以说,采访并不顺利,很多采访计划不得不重新调整乃至放弃。比如,几次想去卓乃湖、太阳湖一带,整整一周时间,一直在可可西里边缘苦苦寻求,就是进不去,不可思议,却留下遗憾。

而写作一刻也不能耽搁。因为受出版周期的限制,要想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之前完成出版,至迟,我也得在7月中旬以前完成整部书的创作——最初预计的设立时间要比后来正式确定的时间早很多。稍稍感到幸运的是,我有三十多年一直在三江源行走的经历和积累,几乎使自己变成了一个三江源的“牧人”。至少在很多事情上,我与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和认识。如果还有一些分歧或分别,一定是因为自己尚未完全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

时间非常有限,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采访更多的人,以强化叙事元素的丰富性和艺术性。三江源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公园的地方,不仅在于地处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更在于民族文化生态及其悠久传统和习俗。除了生灵万物的大自然母体,世代游牧的当地藏人也是一个核心主题,也是三江源故事的叙事主体。

按原来的出版计划,留给我的写作时间已经不多,必须尽快完成写作。如是,在不到七个月时间里,我完成了整部书的初稿。除去外出采访等时间,真正用于写作的时间不到三个月,仓促留下的粗粝在所难免。后来得到可靠消息,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的时间已经推后,开园仪式预计到年后半年才能举行。这给我提供了可仔细斟酌修订的宝贵时间,于是,我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对书稿进行全面修订。不少地方,费了很多心思才将每一句话安顿妥当。

始料未及的是,很多采访对象的故事最终在书中并未完全呈现,甚至只字未提。他们的故事都值得书写。

像江文朋措——治多县普通牧民,一个十几年如一日捡拾草原垃圾的民间志愿者。从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ly/93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