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猩猩 > 大猩猩的繁衍 > 世界上最好的小型海军
当前位置: 大猩猩 > 大猩猩的繁衍 > 世界上最好的小型海军
作为一个岛国和以海洋立国的国家,新加坡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但是由于其国土面积狭小,国力有限,无法提供一支庞大海军所需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以及驻泊体系,而且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也不允许其建设一支大型远洋进攻型海军。因此,新加坡效仿综合国力和安全环境都与之非常相似的以色列的建军思想,强调在地缘战略环境和军队数量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质量取胜,立足打造“世界上最好的小型海军”。
地缘战略环境
新加坡坐落在马来半岛南端,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素有“咽喉之国”和“远东十字路口”之称。新加坡的地缘战略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
处于伊斯兰国家包围之中。年新加坡独立后,英军突然决定从新加坡撤出驻扎的所有部队,而刚刚独立的新加坡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军人总数不足人,海军只有几艘巡逻艇,空军只有一架飞机。新加坡高层认为自己处于周边伊斯兰国家的包围中,再加上和马来西亚因海关、出入境及检疫、供水、白礁岛归属等问题产生的争端、国家的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及印尼曾一度处于战争边缘状态。因此,以李光耀为核心的新加坡第一代领导人认为本国的安全环境与以色列非常相似,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也应“以以色列为师”。20世纪60、70年代,在周边马来西亚、印尼的虎视眈眈下,新加坡若干年来国防预算一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占政府年度预算的34%左右。今天,虽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关系已经转暖,但新加坡仍然常常在一些敏感问题(如新加坡空军“侵犯”别国领空、新加坡海军引进潜艇等)上不时地受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政治领导人的言论攻击。
缺乏战略纵深。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要隘,北隔1.4千米宽的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从泰国或菲律宾只须经过短途飞行即可抵达,由东到西约42千米,由南到北约23千米,包括新加坡岛及附近的59个小岛在内总面积为.7平方千米。总而言之,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一个面积狭小的城市岛国,面对外来侵略时缺乏有效的战略防御纵深。目前,新加坡没有面临直接的外敌入侵威胁,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天内被日军攻陷的经历和年科威特被伊拉克吞并的教训,使新加坡意识到缺乏战略纵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海上利益的薄弱环节。
依赖海上交通线。新加坡四面环海,海上贸易发达,严重依赖海上交通线。新加坡共拥有大约条海上航线,通向全球多个港口,每个月平均有艘船舶停靠新加坡港,占整个世界转载出口量的30%,航运贸易占整个国家经济总量的85%,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如果海上交通线被切断,新加坡的经济将陷入瘫痪,从而造成灾难性后果。另外,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现代海盗的出现,马六甲海峡成为全球五大海盗活动猖獗海域之一,严重影响新加坡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因此,新加坡需要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以维持国际航线的自由通行,保障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的航运通畅,确保海上贸易的有序进行。
接近争议海域。新加坡是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而出的新兴国家,与邻国间仍存在领海主权争端。新加坡非常接近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间存在领海主权争端的安巴叻海域和苏拉威西海,这使其在印马两国可能发生的冲突中难以独善其身,成为新加坡国家安全的一大隐患。20世纪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对东南亚邻国发动侵略,众所周知最激烈的“马印对抗”战斗发生在婆罗洲,但新加坡也不能幸免,成为了印度尼西亚恐怖袭击的受害者。此外,新加坡认为,南海争端各方可能会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对南海海上交通线的最大威胁。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因此建设一支有威慑力的海军方能保证其国家安全。)
新加坡的海军战略
根据新加坡政府公布的国防白皮书,新加坡国防政策的基石有两个:威慑和外交。这也是新加坡海军战略的两大支柱。在这两大支柱之下是由这个国家海洋地缘战略环境所决定的海军战略目标,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海上交通线保护、向海防御和国际安全行动。其中最关键两个方面为:依靠海上防御抵御外来侵略和维护海上交通线。这是新加坡持续生存和繁荣的关键,也是一直到21世纪初新加坡海军存在的唯一理由。新加坡的海军战略完全是因地制宜,非常符合本国的“国情”和需要:
“毒虾”威慑战略。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战略防御纵深,必须御敌于国门之外。因此,新加坡始终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视为国防建设的头等大事,积极建设一支现代化程度较高、有威慑力的海军,积极实施攻势防御的“毒虾”威慑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凭借发达的经济及与欧美国家的良好关系,海军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建立了一支以护卫舰、常规潜艇及大型船坞登陆舰为核心的新型海军舰队,具备了一定的远海作战能力。新加坡海军的护卫舰、常规潜艇不但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而且其优越的技战术性能也是东南亚海军现役舰艇所无法比拟的,可有效威慑意欲侵犯新加坡的国家,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新加坡装备的无人艇动力性能好,任务载荷先进,可用于海上巡逻和保护商船,有效威慑海上犯罪分子。
(对于新加坡而言,美国无疑是最需要傍的一条“大鱼”,与美国的关系是新加坡海洋战略的重中之重。图为新加坡海军护卫舰“可畏”号与美国海军航母“尼米兹”号在太平洋海域协同演练。)
“结群”联防战略。新加坡国小人少,海军没有实战经验,单靠自身力量难以确保其海上利益和海上安全。因此,有人把新加坡比作一条小鱼,小鱼要活着就要和其他鱼在一起,结群进行联防。新加坡注重与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进行联防,加强联合搜救、打击海上犯罪等合作,每年举行一次“海星”演习。同时,新加坡海军非常重视与域内海军开展合作,与东南亚国家建立起了长期的海上合作机制,不断加强联合训练和演习。自以来,印尼、新加坡两国海军为打击新加坡海峡附近海域日益猖獗的海盗,建立了包括联合巡逻机制在内的密切合作关系,大大减少了该海域海上劫案的发生率。两国海军还启动基于互联网的双边海上信息交换系统,以进行海上信息实时交换,确保实现海上信息的共享。与此同时,新加坡还积极向亚太地区拓展防务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双边海上安全合作。因此,新加坡以新加坡海峡安全为重心,积极参与地区海上安全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遏制潜在的敌人,积极实施寻求集体安全的“结群”联防战略。
傍“大鱼”战略。新加坡认为,美国是一条友善的大鱼,能阻止其他大鱼到本地区闹事。如果有人想吃掉新加坡这条小鱼,除了要考虑5国联防和东盟这两个鱼群外,还要特别考虑一下美国这条大鱼答不答应。因此,新加坡一向支持美国在本地区保持军事存在,以达到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保卫自身安全的目的。新加坡允许美国使用新加坡军事设施,樟宜基地已成为美海军在东南亚开辟的第一处航母驻泊基地,美国海军正计划在新加坡驻扎两艘濒海战斗舰。美军驻扎新加坡弥补了新加坡国防空间上的先天不足,避免大型海军基地在新加坡这样小的国家易受攻击的担心,为新加坡海军省出资金发展其他计划。同时,美军驻防新加坡可保证马六甲海峡的畅通,也为美军快速部署到海湾地区、印度洋、非洲和欧洲提供了方便,以保持地区大国关系的平衡,为新加坡提供安全保证。此外,新加坡海军将会更多地参加美国海军在亚太地区的演习、训练、培训等活动(如“海狮”、“海狐”、“海猫”演习等),从而加快其海军现代化进程。可见,新加坡与美国保持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积极实施寻求美国保护的傍“大鱼”战略。
(由于新加坡具有战略要塞的地位,樟宜已成为美国海军在东南亚的重要海军基地。图为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桑普森”号驻泊新加坡樟宜基地。)
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
作为“东南亚的以色列”,新加坡的海军力量建设也极具特色;同时,作为一个地缘战略环境相对不利的国家,新加坡既需要发展海军军备,使海军作战能力的提高与国家经济增长相适应,并获得可靠的威慑和防卫能力,但又希望避免过分刺激邻国,引发区域海军军备竞赛,恶化地区战略环境,从而背离通过加强军事力量来维护安全的初衷。因此,新加坡海军在改进力量结构上采取了相对缓和的方法,尽量避免发展与持续的、高续航力的、远距离力量投送相关的几种海军武器——拥有舰载打击航空兵的航空母舰、核动力潜艇、航行中后勤支援船、对陆攻击巡航导弹以及超音速反舰导弹。总的来说,新加坡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走的是一条量少质精、以质取胜,但又相对缓和、自我克制的道路。
水面舰艇,以质取胜。水面舰艇部队是新加坡海军的主体力量,甚至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都是新加坡海军的唯一兵种,承担了绝大部分海上防卫任务。在新加坡海军水面舰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且至今仍充当主力的水面舰艇主要有以下几型:
“海狼”级导弹炮艇共6艘,于年服役,是基于西德TNC-45型炮艇发展而来,头2艘由西德建造,后4艘由新加坡海事工程公司建造。该艇的设计充分汲取了以色列海军在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特点是:体积小,可以很好地融入沿海地形中;航程短,但速度快,适合对新加坡海峡内的敌对海军力量实施快速的“打了就跑”的攻击;装备“加伯利”-1型反舰导弹,这是一型非常适用于小型快艇在近岸海区近距离格斗的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表现十分优秀,战果颇丰。该型导弹的装备,使新加坡海军在东南亚地区率先进入了导弹时代,对周边国家装备的由美、苏、英等国援助的二战时期火炮战舰形成了明显优势。20世纪80-90年代,“海狼”级还经过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加装“鱼叉”反舰导弹以增强其打击大型舰船的能力。
(新加坡海军小型导弹护卫舰“胜利”号、护卫舰“无畏”号与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查菲”号在南海海域航行。末尾的就是“胜利”号。)
“胜利”级小型导弹护卫舰共6艘,首舰由德国建造,余下5艘由新加坡海事技术公司建造,首舰于年服役。“胜利”级小型导弹护卫舰是新加坡海军第一型装备反潜声呐和反潜鱼雷的军舰,初步填补了其反潜能力的空白,还使新加坡海军能够首次将军事存在向西延伸至马六甲海峡之外,向东延伸至南海。该级舰服役后,当时的新加坡国防规划者提出了从距离国家海岸英里(千米)外海域实施前沿防御的设想,将马六甲海峡和南海都划入新加坡海军的责任区,海军的作战理论也从局部海域封锁扩展到有限防御性的海上控制。
(新加坡海军拥有6艘“可畏”级隐身护卫舰,首舰“可畏”号于年服役,是新加坡最大的水面舰艇。)
“可畏”级隐身护卫舰(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作为新加坡最大的水面舰艇,整体性能优异,堪称东南亚地区最先进的水面舰艇。该舰满载排水量吨,航速27节,续航力海里/15节。武器系统为1门“奥托·梅腊拉”76毫米/62倍口径舰炮,4套8单元法国“席尔瓦”A43发射模块(配备MBDA公司的“紫菀”-15/30舰空导弹,射程15/30千米),2座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配备“鱼叉”导弹),2座三联鱼雷发射装置(配备欧洲鱼雷公司的AS鱼雷),舰载机为1架S-70B反潜直升机。“可畏”级护卫舰的加入,使新加坡海军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进一步拓展其海上防御空间。除此以外,该级舰装备的“紫苑”防空系统与“武仙座”远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相结合,使新加坡海军从此具备了舰队区域防空能力,成为整个国家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韧”级船坞登陆舰的服役,使新加坡海军具备了远距离投送能力。图为“坚韧”级登陆舰“奋进”号与美国海军航母“乔治·布什”号在亚丁湾航行。)
两栖登陆舰,后来居上。新加坡海军并不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装备大型两栖登陆舰的海军,在新加坡之前,马来西亚曾采购过美国的“新港”级坦克登陆舰,但到了21世纪初,新加坡海事技术公司先后为新加坡海军建造4艘“坚韧”级船坞登陆舰,这使得新加坡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能设计建造先进两栖舰的国家,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该级登陆舰的运载能力为18辆坦克、20辆装甲车、名士兵和4艘登陆艇。4艘“坚韧”级船坞登陆舰的服役,使新加坡海军具备了远距离投送旅级规模部队的能力。在平时,“坚韧”级多用于对外出访,例如,“坚韧”级参加了年在纽约举行的国际海军巡展,成为新加坡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舰艇;运输陆军的士兵及装备到海外地区训练,诸如中国台湾、菲律宾、文莱等地。此外,“坚韧”级还经常参加东南亚的救灾与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如年东帝汶和平支援行动、年印度洋海啸救灾等。
(图为“射手”级常规潜艇首艇“射手”号尚在瑞典时的情景)
潜艇优势,或难持久。新加坡海军潜艇部队组建于年,是二战后东南亚地区第二个拥有潜艇的国家(印尼年从苏联引进12艘W级潜艇,已于年全部退役)。目前,新加坡海军拥有4艘“挑战者”级潜艇和2艘“射手”级潜艇,是东南亚地区拥有潜艇数量最多的海军。“挑战者”级原为瑞典的“海蛇”级柴电潜艇,建造于年,于年经简单维修改装后售予新加坡。“挑战者”级属于沿海使用的小型潜艇,虽然其性能在东南亚地区来说并不落后,但毕竟是服役近50年的老式潜艇,目前在新加坡海军中主要用于训练艇员和积累潜艇使用经验,其中3艘编入现役,1艘则为维修保养提供备品备件。
为了保持作战能力和替换老式潜艇,新加坡海军于年向瑞典购买了2艘“射手”级柴电潜艇(瑞典称“哥特兰”级),该级潜艇主尺度为48.5米×6.1米×5.6米;水面排水量吨,水下排水量吨。装备毫米鱼雷发射管6具、毫米鱼雷发射管3具,配备FFV型鱼雷12枚、FFV型鱼雷6枚、水雷22枚(系于艇外)。该级潜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安装了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可使潜艇潜航时间增加到2~3周,潜航数千海里而不需要浮出水面充电。同时,该级潜艇也是世界上“最安静”的潜艇之一。新加坡国防部称引进“射手”级潜艇是“关系新加坡海军未来的关键项目”,它们将帮助新加坡海军在东南亚地区占据“不对称优势”。但是,随着该地区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新型潜艇采购计划进入实施阶段,新加坡海军潜艇部队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尚需观察。
(在东南亚国家联合举行的“海上战备与合作演习”(CARAT)中,新加坡海军护卫舰“坚定”号和小型导弹护卫舰“警戒”号在南海航行。)
作战无人化,追赶潮流。新加坡海军以技术优势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武器系统,以满足海军未来作战无人化的需求。年,新加坡海军从美国购入两艘REMUS无人驾驶水下航行器,在新加坡附近海域进行水文测量。年,新加坡海军引进以色列研制的“保护者”无人艇。该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任务的不同需要,按照“即插即用”的原则,将不同的设备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安装在艇上,使之可执行反恐、侦察监视、水雷战、反潜战和火力支援等任务。“保护者”无人艇的服役,使新加坡海军首次具备了全面的无人作战能力。年,新加坡工程公司研制出“金星”水面无人艇,该艇安装传感器与武器整合的即插即用式可交互任务系统,配备海上导航雷达、全景摄像机和新型可见光/红外传感器,可满足反恐、海上巡逻和港口防卫的需要。新加坡海军还参与了美国海军“斯巴达”无人艇的研制工作,同时,也在研制续航能力强的无人驾驶海上侦察机,以替代目前服役的“福克”-50海上巡逻机。
信息网络,力量倍增器。新加坡海军注重信息融合,加强系统集成,着力建设一体化作战力量,努力把海上作战平台和陆上情报监视系统融为一体。积极推进海军与其他军种的信息网络无缝链接,加强海上作战平台与各型作战飞机的信息融合,以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增强海军的作战能力。例如,新加坡海军护卫舰的信息网络与全军信息网络系统相连接,其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获取的海空目标信息,可通过全军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共享,大大提高了新加坡海空防卫的一体化水平。此外,樟宜海军基地信息融合中心是新加坡海上信息中心,网络链接已从14国扩展到21国,海运数据信息源从10万艘商船扩大至16.5万艘。新加坡海军、海岸警备队和港务管理局都通过该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三方协同合作,以更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与此同时,该中心在马六甲海峡多边联合巡逻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新、马、印尼、泰4国之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能力,大大加强4国的协作水平。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新加坡海军已经从一个近岸防御型海军发展成可实施区域作战的地区性大海军,其力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明显朝着兵力投送的方向发展。然而,新加坡海军仍缺少大型补给舰,这大大影响其兵力投送能力。未来,新加坡海军将根据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力量结构,进一步加速现代化的步伐,以维护新加坡的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mj/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