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晚上11点20分去看了午夜场的《流浪地球2》,因为只有这个钟点能买到座位不那么偏的票,而且IMAX比2D还便宜。大年初六凌晨2点20分走出电影院,心中激荡不已,觉得太值了,这部科幻大片我给打9.5分。
大多数评论员文章会说的,我就不重复了。什么特效满分、亲情友情爱情、中国式科幻的再次辉煌、中国人解救世界、集体主义、牺牲精神,等等。这里,我想说说不一样的。
首先,我认为这次电影的成功,其实是一种科幻层面上的“反套路”。并没有出现之前预告片里面我担心出现的“星辰大海”与“数字人生”的直接对抗,虽然影片里面有提,担心提供了“数字人生”的选项,就会有更多人选择逃避,进而反对“移山计划”,所以最后终止了“数字生命计划”。然而,影片通过图恒宇和图丫丫的剧情发展,暗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人类完全可以和人工智能联手迈向星辰大海,甚至反向来说,没有人工智能的协助,人类根本不可能走出太阳系迈向宇宙太空。正如MOSS最后所说的,要想延续人类文明,就必须毁灭人类,然而图恒宇却成为了最大的变数。
说到这一点,我忍不住翻出年一次访谈中我提出的三个观点:
科幻文学能够预警社会文明的发展(点击原文查看)
1.如果AI在将来会拥有自我思考能力和感情的话,那就会变得不可控了。我们创造了AI的基础,但是他们会自我发展的。变成什么样子不是人类能控制的。
2.如果AI有感情,可能对人类还更好一些,人类和他的关系变成了亲子的关系,他就会来帮助人类。
.人类自身是无法走出太阳系的,最好的结果就是被AI带出来去体验宇宙中其他的地方和文明。
从某个角度而言,之前的科幻电影大多数还是把AI当作对手,或是毁灭人类的元凶,却并没有去思考人类和AI的关系,人类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关系。所以《流浪地球2》的反套路,在我看来是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本人也因此而非常期待《流浪地球》
其次,我认为《流浪地球2》的成功并不是在某个方面的单一努力,而是全方位的专业性和影视工业化的结果。以前的中国电影大多数都是作坊式的,影片的质量取决于导演个人工匠式的精心雕琢和…手艺。但这次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到整体的提升,整个片子很工整,没有明显的BUG,无论影片的结构、节奏、人物、剧情还是逻辑、构图、特效和科学性,都很满足科幻大片的范式。无人机群战斗,太空电梯升降,月球碎片形成的障碍带,等等,这些宏大的特效场面,都不是一帧帧的静态图,而是太空歌剧式的动态壁纸(希望有机会下载)。很多人夸特效,但在我看来不仅是炫技式的特效后期技术或渲染,是概念设计、美术设计、摄影、分镜、视效等等,这就涉及到大量的分工协作和一开始就要考虑到的影视工业化项目管控。所以,这不仅仅是一次单一的偶发性提升,而是基于影视工业化流程的管理升级。
第三,编剧这次很给力,剧情没有大的Bug,对白也时不时风趣一把,很多细节值得回味。比如把笨笨推下去的时候那句“你是军犬”;第一次月球遭遇太阳风暴时候笨笨跑得比人快,早早躲起来,还给自己遮上护罩;当然,还有刘培强给韩朵朵送花时候的羞涩,众人围观的欢乐;张鹏和刘培强之间师父与徒弟拍三下脑门的小动作(后面派上了大用场,此处不剧透),等等。另外,导演终于刻画了一个能够让女性观众接受的女性(终于摆脱了仇女的怀疑),韩朵朵是个有实力有担当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女性,虽然戏份不多但总体让人印象深刻且情感真实人物真实。刘培强削苹果那场戏赚了我不少眼泪,以至于片尾刘欢的那首《我在》,我总觉得该让谭维维来唱(霸气)。
第四,演员演技在线。吴京、刘德华,虽然还是有黑粉,但我个人表示喜欢。宁理、沙溢都是老戏骨,王智(韩朵朵)、王若熹(图丫丫)都演技在线。最让我感动的是李雪健,致敬周总理,包括外形设计、动作、表情、语言,无一不到位(此处省略字,懂的人自然心领神会)。
关于网上有些负面的评论,首先我想解释一下,有些观众给片子扣分是因为前面的两条线“移山(流浪地球)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感觉有点散。然而,这两条线实际上在月球危机时候,已经在并线了,为获得全球算力启动行星发动机,在重启北京互联网根节点的时候,更直接产生了关联,所以逻辑其实很清晰(为了不剧透,此处删除字)。
其次是关于俄罗斯和美国的形象,以及有些人谈论的“集体主义“。我个人认为,选择俄罗斯做主要合作伙伴并不是因为最近的中美政治,而是因为文化特征,因为逻辑上会认同”移山计划“的就应该是战斗民族。战斗民族做起事情来雷厉风行不惜代价,跟中国的价值观体系有相似相通的地方,而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当然会导致反对”移山计划“。而“集体主义”并不是对《流浪地球2》的正确解读,本片反映的其实仍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本能~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是迫于社会性压力而服从,利他主义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动牺牲,两者有本质区别。当面临人类生存的巨大危机时,正是利他主义让人们愿意牺牲,这跟文化无关,纯属人类本能。那个关于“一万五千年前人类股骨“的故事,显然发生在出现文化差异之前的史前文明,这也正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第三,关于李雪健最后的选择,其实是最理性的选择,也是最符合逻辑的选择。如果失败,反正三天后也是死,不如一试,因为相信(赌)北京团队不会失败。之前霍夫斯坦德文化模型里面就有,中国人是最喜欢冒险最有赌徒心理的,所以这个逻辑没毛病(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荷兰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所提出的国家文化模型)。
那么,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我个人观点,《流浪地球2》非常值得大屏幕上观影,不仅是因为炸裂的特效,也不仅是感人的剧情,是能够补上《流浪地球1》当年很多洞的扛tian鼎keng之作。看过1的人,不看2,可太可惜了。最可惜的就是,没看过的人啊,你还不知道你错过了什么。
(本文来源:顾备
顾备,女,生于北京,成长于西安。上海交通大学学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商科硕士MBA。著名科幻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的孙女。
国内科幻迷对顾备几乎无所不晓,世界科幻文学界两部史诗级巨著——阿西莫夫的《基地与帝国》和赫伯特的《沙丘》,译者便是顾备。长期“隐匿”之后,顾备转战创作原创科幻,她以一篇刊登在科幻立方的《觉醒》饱受各界
幻想小组:在您最新的小说《觉醒》里AI成了故事的主角,那么您认为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呢?能够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和感情么?对人类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顾备:你们想象一下,我们人类创造出AI的感情,是作为父母创造孩子的感情呢?还是工人做了一个零件的感情?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所有开发AI的人都会把它当作工具。但是如果AI在将来会拥有自我思考能力和感情的话,那就会变得不可控了。你将会深刻的认识到一点,如果所有东西都讲逻辑的话,那就不会有意外了。感情是最不可控的。所以人们其实是在担心AI对人的感情,我们判断不了他对人类的感情,然后他却拥有人类没有的力量,人类对AI的恐惧正是由此而来。在另一个方面,若AI毫无情感,讲逻辑,他可能会认为人类不可理喻,而且毫无用处,甚至还要奴役他,所以他会反抗。但是我认为感情是迟早会出来的,这源自他对内心的醒悟,我是谁。如果他有感情,可能对人类还更好一些,人类和他的关系变成了亲子的关系,他就会来帮助人类。
幻想小组:其实我们一直对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否持怀疑态度,一个自我思考甚至有感情的机器人,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人类创造出了这样一种新的生命,那人类岂不是和神一样了?
顾备:世界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你的不可思议而不存在,很多东西对人类来说是很难想像的,但不代表他没有。还有,你知道人类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么?世界上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基因都来自非洲,世界上那么多猿人,怎么他们进化了?大猩猩狒狒的祖先为什么没有进化呢?所以未来有那么多人工智能的前身,到底哪一个会有了真正的智慧,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创造了AI的基础,但是他们会自我发展的。变成什么样子不是人类能控制的。
幻想小组:您认为未来AI在太空探索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顾备:人类受限于生理结构,在太空探索方面其实是被AI完爆的,AI有近乎无穷的寿命,不需求特定的环境,在宇宙探索方面占尽了优势,甚至未来AI占据了整个银河系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但人类的话,受困于基因,走出太阳系都会非常艰难。但就像农民父母有了一个大学生孩子,在大城市混得很好,把父母接出来住,人类最好的结果是就是被AI带出来去体验宇宙中其他的地方和文明。除非人类在基因本质上改造自身,或者把自己改造成AI,否则人类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种族,我们的进化是用来适应地球环境而非宇宙环境的,人类如果移居其他星球,也只有改造星球和改变自身基因这两条路。
幻想小组:那么您认为科幻文学能够预测社会文明的发展么?
顾备:其实科幻在更多情况下不是预测,而是预警。如果仅是预测的话,我们只是希望未来很美好,但我们发现实际上科幻很多时候在预警,在描述一些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包括人类毁灭啦等等。有一个例子就是《》,它是一个社会科学幻想。描述的就是理想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说理想社会主义就是用科幻来预测的社会结构。这本小说在年出版的,描述的就是前苏联的未来。小说里,苏联建国的时候比较正常,但是慢慢地它逐渐控制人民思想,对于国家政策,从要人民赞同到要人民赞扬,再要求到赞扬的真诚热烈。现在看一下朝鲜,你还觉得那本书是幻想么?科幻里有各种设定,用社会结构的关系来设定,作品中想像的越真实细致,就越可能发生。当科学发展突破,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就一定会发生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科幻,就是在描述这种变化。而且,其想象的科学,也会带动现实社会的发展。
幻想小组:您认为现在是科学发展的大停滞阶段么?
顾备:不,反而现在是在科学发展爆发的时代。一年前参加科幻写作班,去了一趟中科院,当时最深刻的体会是科幻作家的思维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了。就比如纳米技术我们还在想象的时候,他已经是深入到各行各业了,和各行各业进行交互,产生了很多新的技术。再一个例子,我们现在都用手机,是一个发布式的端点型的社会,当断电的时候,就算走在大街上你也觉得自己与社会隔离了。当你有电的时候,你的圈子就回来了。但如果一个城市断电呢?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陷入混乱,而且会有犯罪。
幻想小组:您认为未来哪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对我们的社会带来最大的影响?为什么?
顾备:因为我也是IT行业的,AI和大数据,有足够的数据,普通机器人能学习的东西越多,就越可能产生人工超级智能。
还有物联网,而物联网会导致我们无所不在的被监控。我们用一个终端控制一切能控制的,但实际上一起也被控制。在物流领域物联网已经存在了,无人机,机器人快递来送给你。纳米技术,纳米机器人,在医疗领域已经实现对心肌梗阻的治疗了,进入心脏帮你疏通血管。
摩尔定律下集成电路的发展是很快的。
还有虚拟现实技术,将会打破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模式,国和家的界限也不明显,和人的交互通过相同的文化来链接,通过虚拟社会,人类的未来社会关系会发生重大变革。你可以和一堆来自遥远地方的人轰趴。
而在宇航方面,人改造一个星球工程太浩大了,不如改造自己的基因去适应这个星球。
这里面有很多涉及基因技术的,会涉及很多伦理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ms/1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