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年度系列课程2017中国美术学院斯


中国美术学院年度系列课程

“熵?与劳作”

ENTROPYandatWORK

贝尔纳?斯蒂格勒|BrnardStiglr

主持:黄孙权、许煜、陆兴华

中法翻译:张海裕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应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的共同邀请,法国著名当代哲学家、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创新发展总监与研究与创新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贝尔纳?斯蒂格勒(BrnardStiglr)将于6月8日至6月22日期间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共举办五次的系列学术讲座与课程:“熵与劳作”(EntropyandatWork),这也是斯蒂格勒教授第三次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与我们分享他最新的学术思考成果。

届时,我们将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黄孙权教授、德国吕纳堡大学数码媒体文化与美学研究所讲师,网络社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许煜博士,以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陆兴华老师前来对课程进行主持与专题研讨,并与现场参与者、研究者展开多维度的交流和对话,亦欢迎艺术界与学术界的同仁前来参与。

去年斯蒂格勒先生来访中国美术学院,做了“人类纪里的艺术、差异与重复”系列讲座,围绕着“人类纪”的熵化问题展开了深度的思考。人类纪表面上指的是继全新世(Holocn,年前至工业革命)之后的一个新的地质学纪元,人类纪的背后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结果,资本主义正在通过数码技术的工业化来进行再一次的“全球化”,大数据和算法成为了当前的时髦用语,重复而高效的机器取代了手工的实践知识。艺术家是个体化的传导者(transductur):在一个集体的个体化过程的力场内,催化和疏导者各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力比多能量”。艺术家“操演”(prform),通过如“显现”一般“说出”来编织时代。自20世纪起,随着感性的无产阶级化的到来,如果不将我们的审美生活置于感性的谱系里,我们是不可能理解我们作为心智(notic)存在的审美生活的。这样的感性谱系,必须建立于技术生命形式的器官性生成(dvnirorganologiqu)的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一技术生命形式是一种会感动的存在,也正是在这一谱系里,有了一个跨个体化的社会过程的塑造,在这一过程里,一件作品成为了作品,也同时在这跨个体化过程中,才能使技术制品的器官生成变得可能,而艺术就是其升华(sublimation)。

讲座及课程时间

1

开场——“Panl21”学术演讲

21世纪的艺术与教育——艺术、器官发生与超人主义

LcturonartandducationinXXIstCntury:Art,organognsisandtranshumanism

6月8日(周四)18:30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

2

第一讲:

心智官能和运作的器官发生学——从作为艺术起源的心智的记忆技术式发生谈到我们的时代

Organognsisofnoticfacultisandfunctions-FromThHypomnsicEmrgncOfNosisAsBirthOfArtToOurtims

6月9日(周五)14:00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室

3

第二讲:

体内化,体外化和负人类/熵学

Endosomatisation,xosomatisationandnguantropology

6月14日(周三)14:00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室

4

第三讲:

弗洛伊德和感性的器官发生学——艺术与力比多经济

Frudandthorganognsisofsnsibility-artandlibidinalconomy

6月15日(周四)14:00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室

5

第四讲:

艺术,梦境与负人类

Art,dramingandnganthropy

6月22日(周四)14:00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室

相关阅读

年斯蒂格勒首次来访中国美术学院后,

高士明老师写下的思考:

“未来媒体/艺术高级研修班”的第一季结束了。这个研修班的目的是希望跳出媒体文化研究、媒体艺术的现行套路,在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之中,在未来政治的经验、情感和伦理结构之中,探讨“作为艺术的媒体”和“作为媒体的艺术”。

第一季主讲人是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研究与创新学院院长贝尔纳·斯蒂格勒教授,同时他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并担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发起的“未来媒体/艺术行动委员会”委员。斯蒂格勒是一个无学科的人。所谓“无学科的人”跟文艺复兴式的“UnivrsalMan”全然不同,他的写作贯穿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哲学、文学、科学、艺术、媒体研究、精神分析、政治经济学……这所有领域,但他却绝不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者;相反,他的激进性在于——用个人写作使所有这些现行的学科性知识失效。他对于技术、教育、网络、数码物体、人工记忆、力比多经济、精神生态学以及未来政治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当代的艺术-政治打开了思想与行动的新愿景。

元宵节之夜的主题报告是对一周以来的研讨的总结,题为《自动社会》。在讲演中,斯蒂格勒细致解析了Snsors与Actuators、算法和数据经济、人工集群(ArtificialCrowds)和踪迹工业(IndustryofTracs)所构造的这个“自动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爱-好”的能力、利比多的欲望机制、生命超越自我进行发明的能力(thFantasyofLov)逐渐丧失,心灵的、集体的个体化过程被短路,劳动、感性、心灵被“无产化”,由此导致劳动者生计的维持(Sub-sistnc)、民众生存的护持(Ex-sistnc)以及知识关系性的存持(Con-sistnc)也都被“无产化”了。这一“无产化”的社会过程,并非通过传统意义上可以抵抗的禁锢、压迫或者剥夺,而是通过一种“现成化”的给予和替换。

在此过程中,PsychologicalCrowd成了ArtificialCrowds,工业化的Dmo-cracis成为Tl-cracis,全面自动(TotlRobotiztion)成为了总体瓦解(TotlDisintgration);社交网络的“好友”替换了“友爱”(Philia),“技术的数码记忆”取代了判断、关切与期待,复杂纠结的社会关系被兑换为可算计的“条件”。我们在自媒体的自我数据化中“被个性化”,在“朋友圈”与“众筹经济”的社会互动中“去社会化”,在越来越自动、便利的系统中沦落入“功能性的愚蠢”和“网络的忧郁”……

然而,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危机越大,拯救之希望也越大”,毒药同时也是解药。在自动社会中尚存在着团结、逆转之可能。要赢得逆转之机遇,就要求我们在对工具、媒介的使用中重新发明技艺(tchnē),在政治、哲学、科学、经济的贯通循环中,把Art重新转变成Ars。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自动社会”的新的象征苦难中,通过艺术-技术的斗争和实践,把观众(Audinc)重新发明为公众(Public),从Public的“公”中重新创造出Commons的“共”。

文/高士明

年3月5日

主讲人介绍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现蓬皮杜艺术文化发展总监贝尔纳?斯蒂格勒(BrnardStiglr)

贝尔纳?斯蒂格勒,生于年,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解构理论大师德里达的得意门生,曾任巴黎国际哲学学院研究导师。年,他在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CntrGorgs-Pompidou)创立了研究与创新学院(Institutdrchrchtd’innovation),现任院长。同时,他还是埃皮纳伊莱弗勒哲学学校(EcoldPhilosophid’Epinuil-l-Fluril)创立者。年,他曾在贡比涅技术大学创办“知识、组织、技术系统”研究小组,同时也担任法国国家视听研究所副所长,法国现代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他也是欧洲ArsIndustrialis(“新工业性艺术”)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其著作有《技术与时间》(三卷本)、《回声学》(与德里达合著)、《象征苦难》、《怀疑和诋毁》等。其中,代表作《技术与时间》探讨了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地位和功用,被认为“重新确立了技术在哲学领域的地位”。近著《象征苦难》和《新政治经济学批判》普遍被认为是消费批判、新社交媒体研究和新工业式艺术方面最近十年里的最重要的贡献。

出版物:斯蒂格勒著作中译本

《技术与时间卷一: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译林出版社,,译者:裴程

《技术与时间卷二:迷失方向》

译林出版社,,译者:赵和平、印螺

《技术与时间卷三: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译林出版社,,译者:方尔平

《手和脚:关于人类及其长大的欲望》

新星出版社,,译者:张洋

《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重庆大学出版社,,译者:陆兴华、许煜

本课程预习阅读文本

第一讲:心智官能和运作的器官发生学——从作为艺术起源的心智的记忆技术式发生谈到我们的时代

相关阅读文本:

乔治·巴塔耶:《拉斯科岩画或艺术的诞生》

怀特海:《理性的功能》

德里达:《论延异》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年第一版“前言”

第二讲:体内化,体外化和负人类/熵学

相关阅读文本:

雅各布·封·乌克斯库尔:《对动物与人类世界的一次探寻》

阿弗雷德?洛特卡:《进化法则作为最大的原理》,选自《人类生物学年刊》(年)

第三讲:弗洛伊德和感性的器官发生学——艺术与力比多经济

相关阅读文本:

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文明与缺憾》

米歇尔·福柯:《梦与存在》(宾斯·万格著)序言

第四讲:艺术,梦境与负人类

相关阅读文本:

宫崎骏导演:电影《起风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笔记》,第三章“飞行”篇

鲁道夫·阿恩海姆:《熵与艺术》

注:上述部分英文版资料提取: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ms/9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