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红色记忆沁源围困战抢粮运动中深入ldq


作者李贵和

原中共沁源县委书记、沁源县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总指挥刘开基同志在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围困沁源》一文中写道:“春节过后,转移出来的群众把互助粮与经济粮又快吃光了,我们正在想法对付的时候,忽然听到城关有个老乡,他曾在夜里摸进城去,把自家磨盘底下埋藏的粮食取了出来。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便立即找他来了解,才知道敌人夜间相当疏忽。”那么,这个老乡是谁呢?一九八八年三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弓世懋编著的《围困沁源》一书给出了答案。书中写道:“正在这个时候,群众中忽然传出住在松皮沟的郭季方老汉夜里摸回城关据点背出三斗小麦的消息。”那么,郭季方老汉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孤身虎胆,深夜闯入日本鬼子占据的城关据点,抢出粮食来的,成为沁源围困战抢粮运动中深入“虎穴”的第一人呢?近日,作者找到了郭季方老人的儿子,现年已经93岁高龄的郭富来(小名丑小)。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父亲孤身一人,夜闯敌人据点抢粮的详细经过,现将他的讲述记录于下。一九四二年初冬,日本鬼子侵占了沁源县城。我们全家在县里的统一组织下撤出县城,躲在了云盖山的松皮沟,躲出去二十多天以后,带的粮食吃光了,就想着返回县城取自己走时藏的粮食。但是,自从日本鬼子占了县城之后谁也没有敢返回过县城,对县城的情况一点也不清楚。有一天晚上,我父亲带着我返回县城计划抢粮,我父亲当年已经56岁,我只有18岁,我们家在东门口新街(现在烈士陵园东面,紧挨旧县政府大堂的仓库房)。当时我父子二人摸黑从松皮沟出发,一路走到宋家窑,看县城的动静,我们来到宋家窑时,只听到一片狗叫声,我父亲担心怕日本鬼子发现后,使我受到伤害。不敢进城,于是就原路返了回去。隔了三四天,父亲没有告诉家人,也没有再带我,一个人偷偷黑夜顺着几天前走的路,又下了山口到了宋家窑,下了石狮子沟,到了西街,拐进东门口,回了旧县政府大堂(现烈士陵园)准备从这里往东回自家院里取粮食,听见有人说话,就没敢停留,返出去到了窑则门口(烈士陵园东西两侧的窑则),趁着月色看见有日本兵在站岗,赶紧往西藏到了李自珍家院,躲了一阵,知道日本人没看见,才又从李子珍家跳到路南,藏在被烧了的一座房子的烟囤里,动也不敢动,过了好大一阵子那个日本人戴着钢盔,背着枪原地踏脚,估计自己没有被发现,才由顺着原路回到了松皮沟。第二天,我父亲找到镇长郭一成汇报了自己头天晚上了解的敌情,说日本人在城里,不在周围。城外的兵力不多,这件事很快在山上传开了,引起了围困指挥部的重视,刘开基,张学纯找我父亲了解情况,证实了确有其事,也了解了日本人的兵力部署。从此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地抢粮运动。坚持了围困敌人的斗争。后来,王家园村民史文彩,杜四儿把这件事编成了快板。接着93岁的郭福来老人马上给我们说起了这段快板。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二那一天日本鬼子犯沁源飞机首先到城关机枪扫射扔炸弹人死血流沁河滩百姓听从县里话集体组织躲上山赶明吃了早起饭收拾锅碗一担担上了瞭人豁照见乌木沟龙王庙上缓口气再定主意去哪里日本鬼子占城关人们躲在小庄滩来的早的把住舍占炕上地上全占满来的迟得不害脏牛圈旯旮也占满石圪崖底打个盹晚起甚也瞧不见家里都把油柴点人人脸上熏成黑蛋蛋日本鬼子占城关一切买卖上了山一斤盐两快钱卖盐的人真赚钱他把盐当成珍珠玛瑙还值钱豆腐菜,黄蒸软枣糕就要块半钱有钱的吃,没钱的看人的钱都有限没啦过了七八天南马圈的煎饼也不摊躲出来二十天带的粮食全吃完敌人还是没眉眼情报员,鸡毛传摸清敌人不在城园圈山圪瘩上开了个会组织起来抢粮队镇长领导回城关不管张王和李赵火烧眉毛顾眼前男女老少去抢粮齐心协力渡难关真没想到,已经93岁的郭福来老人能将当时编著的顺口溜记得这样清楚。这个顺口溜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的真实情景,仿佛看了当年沁源军民顽强抗敌的斗争景象,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更加激发了我们这一代人传承沁源围困战中沁源人民的抗战精神,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种光荣传统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来源:《沁源文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nj/89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