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猩猩 > 大猩猩的习性 > 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历年真题解析二
当前位置: 大猩猩 > 大猩猩的习性 > 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历年真题解析二
1
(,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屋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人类早就在杜撰一种幻觉,认为自己高于其他生命。几千年来,人就这么脑汁绞尽,用心独专的想象着。近年来的生物科学,一直在使人根植于自然之中这一点成为必须赶紧正视的事实。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多么密切的联锁在一起。我们大多数人过去牢牢抱有的旧观念,就是认为我们享有主宰万物的特权这种想法正在从根本上动摇。
可以满有理由地说,我们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体,我们不像过去一向设想的那样,是由我们自己的一批批越来越复杂的零件逐级顺序组合而成的。我们被其他生命分享着,租用着,占据着。在我们细胞的内部,驱动着细胞,通过氧化方式提供能量,以供我们出门去迎接每一个朗朗白天的,是线粒体。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
线粒体是我们体内安稳的、负责的寓客。在我们的肌体中,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们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基因组,都像蚁丘中的蚜虫一样,是外来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的细胞们不再是使我长育成人的纯种的实体。它们是些比牙买加海湾还要复杂的生态系统。我当然乐于认为,它们是为我工作,它们的每一气息都是为我而呼吸的;但是否也有可能,是它们在每天早晨散步于本地的公园,感觉着我的感觉,倾听着我的音乐,思想着我的思想呢?
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从一个单一细胞演化化而来。这个细胞是在地球冷却的时候,由一响雷电赋予了生命。是从这一母细胞的后代,我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我们至今还跟周围的生命有着共同的基因,而草的酶和鲸鱼的酶之间的相似,就是同种相传的相似性。
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制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儿,现在却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进化的过程仍旧是遥无尽期、冗长乏味的生物牌局,唯有胜者才能留在桌边继续玩下去,但玩的规则似乎渐趋灵活了。我们生活在由舞蹈跳荡的病毒组成的阵体中,它们像蜜蜂一样,从一个生物窜向另一个生物,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跳到我又跳回去,也跳到海里,抱着几片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DNA的接穗,像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它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医学领域必须如此集中注意的奇怪的病毒性疾病,就可被看作是意外事故,是哪里出了点疏漏。
7.对第一段中有关“现代人”描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一直致力于改造大自然,麻烦的是无法从大自然中摆脱出来。
B.“现代人”高高地坐在自己修建的宏伟建筑上,陶醉于自己的创造伟力中。
C.“晃悠着两条腿”,生动地写出了“现代人”俯视万物、自傲自大的情态。
D.“现代人”自以为高于其他生物的优越感培养了几千年,而今正发生动摇。
A
原文对应的句子是“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并不是“摆脱”。
8.对第二、第三段中谈到的人体中“单独的小生命”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线粒体”是远古“入侵者”的后代,他们驱动细胞,启动我们的行为。
B.“线粒体”与我们的机体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是个可以信赖的“寓客”。
C.作者认为我们的每个细胞都可能是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会有许多“小东西”。
D.作者想象许多“小东西”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工作,只有奉献,没有自由。
D
第二段中“严格地说,它们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单独的小生命,是当年移居到我们身上的殖民者原核细胞的后裔,其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都与我们的不同。它们是我们的共生体,就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一样。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一段文字,可以看出,A和B是正确的。第三段中“在我们的肌体中,很可能还有另外许许多多工作在我们细胞之内的默默无闻的小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得出,C是正确的。第二、三可以看出“小东西”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工作着,奉献着;看不出“没有自由”,故D错误,是本题答案。
9.对最后一段有关“病毒”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我们从前单纯地把病毒看成是疾病与死亡的传播者可能是一种误解。
B.作者认为,病毒是基因的携带者,他们的“舞蹈”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机会。
C.作者把病毒比喻成蜜蜂,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它的行为,毫无贬义,富有情趣。
D.作者认为病毒性疾病是病毒偶然失误造成的“意外事故”,因而是可以原谅的。
D
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病毒原先被看作是一心一意制造疾病和死亡的主儿,现在却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可以看出A是正确的。“它们也许是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一句可以得出B是正确的。体会“我们生活在由舞蹈跳荡的病毒组成的阵体中,它们像蜜蜂一样,从一个生物窜向另一个生物,从植物跳到昆虫跳到哺乳动物跳到我又跳回去,也跳到海里,抱着几片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DNA的接穗,像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一段文字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C是正确的。全段推断不出病毒性疾病是病毒偶然失误造成的“意外事故”是可以原谅的。
10.下面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并不高与其他生命。
B.线粒体和病毒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病毒也在不停地变异。
D.地球上的生命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
B
第一段中“人类早就在杜撰一种幻觉,认为自己高于其他生命”一句可以推出A是成立的。最后一段的病毒“渐渐现出活动基因的样子”、“抱着几片这样的基因组,又拉上几条那样的基因组,移植着DNA的接穗,像大型宴会上递菜一样传递着遗传特征”、“一种机制,使新的、突变型DNA在我们中间最广泛地流通着”等可以概括出C是成立的。第三段中“地球上生命的同一性比它的多样性还要令人吃惊”可以得出D是成立的。第二段“没有它们,我们将没法活动一块肌肉,敲打一下指头,转动一个念头”可以看出“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全篇看不出“病毒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B想不成立。
2
(,阅读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25分)
在我的记忆中,写信是从14岁那年开始的秘密。
那个时候,我的身体和心绪正在发生微妙变化。闭塞而又贫穷的小山村让我找不到人交谈,和班上的同学、代课老师,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在寂寞中渴望与远方交流。可远方太远,我怎么也够不着,除了止不住的无边想象,唯一能接触的就是收音机里播出的“文艺听众之家”节目。
星星与萤火虫出没的夏夜,我时常躺在屋外草地的凉席上,头枕轻风,微闭双眼,闻着丝瓜藤里的花香,一直听到入梦,最后空气中只剩下收音机哗哗啦啦的电流声。第二天,受到父亲严厉责备,才知他又一次把我从屋外扛回了家。在那档定期播出的文艺节目里,我听到太多来自远方的心声。我发现在遥远的地方,也有像我们这样的小山村,也有如我一般寂寞的人。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这个世界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人的快乐与忧愁。我羡慕主持人念到的那些有故事的写信者,我认真地记下了他们的通信地址。
我迷恋上了聆听别人的故事,迫切希望主持人念到我的信,让远方更多的人听到我的心声。可写信者太多太多,每期的节目里,最终盼来的只有失望。我想一定是我的字不够好,我的故事没有别人的精彩,我的表达还没有得到主持人的认可,也难以打动听众。总之,我的水平比那些被念到的写信者差。
有点自卑,但从未放弃自己。我下决心要写得更好,便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一次又一次在纸上诉说心中的故事。除了写给电台的节目组,我还写给那些通过电波感动我的人。他们有的是常年拖着军需物资在川藏线上奔跑的汽车兵,有的是在山沟沟里支教的小学教师,有的是小镇上输液器厂的女工,还有在监狱里服刑的年老的犯人。从铺开信笺,到酝酿情感,再到将字落入方格里。每一封信写好,我都会反复地念上几遍,模仿主持人在优美的背景音乐里念。只是我念的背景是一盏沉默的煤油灯和屋角上硕大无朋的蜘蛛网,背景音乐则是窗前蛐蛐儿的不停叫嚷声。只要感觉哪些地方念着不舒服,我便撕了重写,然后检查自己的表达是否妥当,猜想对方读了我的信是怎样一种心情。
我对写信的认真,远远超过了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文。因为我知道,当信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我就把心交给了远方,生怕读信者嫌弃我不够水平,没有文采,甚至认为我表达心绪太幼稚而拒绝给我回信。
我就在这样的表达与发现中开始了作文,我就在这样的等待与徘徊中靠近了写作。每当收到一封回信,我就觉得是自己写作的成功,是自己的信打动了别人。越来越多的回信让我更加自信。
直到有一天,我的信在电台里播出,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平静过。当主持人口中念出“接下来,我们欣赏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金台乡虎榜村十二组凌仕江寄来的信,标题叫《乡村男孩》……”当背景音乐响起,主持人圆润而磁性的声音开始念出我的心声。我捧着咚咚乱跳的心儿,一个人跑进屋里,把自己偷偷藏起来,我怎么也控制不住眼泪掉下来。
山村里喜欢听广播节目的人,都听到了自己耳熟能详的生活与地名,他们纷纷跑来,大声地问父亲,是你家小路写的吗?刚才你听见了吗?真的是他写的吗?太不简单了!父亲懒得看他们一眼,只顾干自己的活,全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件,朝我铺天盖地卷来。他们告诉我,被我的信感动了。
收信与回信,成了我乐此不疲的“作业”。
每当听见邮递员在山坡上喊我名字的时候,我就会突然感觉自己再也不寂寞了……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等待倾听我的故事。
岁月历经文字伴随的长旅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就是最初的写信时光为我的写作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血液,助长了“文学马拉松”的恒久力量,培育了写作前期的微量元素。我的写作是从写信开始的。这看似黑白电影里的一节生活小插曲,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写作,从内心的需要出发,你总可以找到共鸣!
11.为什么写信成了14岁少年“我”的秘密?试作简要分析。
处于青春期的“我”,生活在闭塞而又贫穷的小山村,找不到人交谈,和班上的同学、代课老师,也没有共同语言;孤单寂寞,渴望与远方交流。(3分);性格有点自卑而又自尊心极强的“我”,秘密写信,不知能否成功,不希望周围人知道(3分)。
12.“我”听收音机和念自己的信,分别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两种环境描写,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听收音机的环境背景是:夏夜,星星与萤火虫出没,屋外轻风徐来,丝瓜藤里的花香,沁人心脾(1分);念信的环境背景是:一盏沉默的煤油灯,屋角上硕大无朋的蜘蛛网,窗前蛐蛐儿的不停叫嚷声的背景音乐(1分)。作用:听收音机的环境,自然而浪漫,衬托了“我”听收音机时的惬意与轻松(2分);念信的环境是居住环境,十分简陋,衬托了我对写信的痴迷(2分)。
13.作者给电台的信播出后,他说:“从此,我的生活再也没有平静过。”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一是“我”的内心因为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而不平静;二是乡邻们的躁动与频繁的“收信与回信”让我不能平静;三是写作的成功,打开了我的发展空间,开启了我的丰富多彩的新的人生旅程。
1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最初的写信时光”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怎样的帮助?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最初的写信时光”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写作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血液,助长了“文学马拉松”的恒久力量,培育了写作前期的微量元素。“丰富的情感血液”从写作的情感培养方面说的;“‘文学马拉松’的恒久力量”,是从培育了写作的耐力、毅力和持之以恒的意志方面说的;“前期的微量元素”是从写作的素材方面说的。
3
(,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泉水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习性的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前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为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变形,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组人们预测地震。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
B.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我国古代人民才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
C.《隆德县志》最早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发生现象。
D.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关于地震的某些认识是正确的。
D
此题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每一选项皆对应文中相应句子,找出原文对应语句,比较两者所表达意思,即可辨析。A项“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对应第一段的句子为“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相比较可以发现,A项少了“自然界”一词,范围被扩大了。B项对应原文的句子为“例如,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个内容是为了证明“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C项对应的句子是“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相比较发现C项多了一个词——“最早”。D项对应的原文句子是“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从而可以证明“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关于地震的某些认识是正确的”。因而D为正确答案。
8.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和地光都属于地震宏观前兆。
B.根据大量的地震宏观前兆,有关部门成功预报出了年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
C.自然界发生“宏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都是地震的前兆。
D.燃放烟花爆竹和发射信号弹等人为事件,有时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地震前兆。
A
此题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的句子是“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泉水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习性的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比较发现,“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和地光”是比较常见的“地震宏观前兆”,但不都属于;原文也提醒了读者:“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前兆。例如:……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等;据此也可以判断C、D正确,不选。B项对应原文句子为“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可知B正确,不选。
9.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和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组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的地壳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C.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D.利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的发生。
C
此题考查考生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从原文第三段第一句“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可以得出,A正确,不选;从“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变形,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一句可以推断出B正确,不选。从“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组人们预测地震”可以推断D正确,不选。C项对应的原文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可以得出“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前地球的物理变化”,而不是“地震中”,故C错。
10.下列语句,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地震的预防
B.地震的预测方法
C.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
D.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D
本题考查信息整合和内容要点归纳能力。全文都在介绍地震的前兆:第一段介绍地震前兆及其作用,二三两段介绍宏观和微观两种前兆。故选D。
4
(,阅读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25分)
人生识字糊涂始
鲁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语言。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地再来重复地说一句吧,大约仍然糊糊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拼命地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因此我想,这“糊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盒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崚嶒’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也不要紧,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
11.第三段所说的“同样的方法”是指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局限?(6分)
第三段所说的“同样的方法”是指孩子学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局限是:不容易全部学通。
12.作者认为,学话容易、学文难的原因是什么?(6分)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学话容易、学文难得原因有两点:一是学话的时间非常长,学语文的时间有限;二是学话的语言环境有利,学文需要读的书时间跨度大、内容驳杂。(意思对即可)
13.第四段中,作者为何会“恨无地洞可钻”?(6分)
作者“恨无地洞可钻”,因为这两个词是从旧书上抄下来的,作者自己也不曾深究其意,一经他人询问,答不上来,便有些羞愧难当。(意思对即可)
1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让白话文变得“明白如话”?(7分)
作者认为,让白话文变得“明白如话”,一是尽量使用有生命力的当代口语;二是谨慎选取,有根有据。
(意思对即可)
5
(,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察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如此与众不同?在对比了人类与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的巩膜——眼白。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他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使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而难以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jj/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