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全英
冯全英(-),女,孝义县石像村人(今属孝义市)。祖父是清代举人,伯父留学日本,父亲在山西大学任教,两个叔父皆是大学生。冯全英自幼读书用功。在兑镇女子高小时,曾有一篇作文写道:“小日本侵略东北三省,是中国莫大的忧患和耻辱,中国四万万人民要团结奋发、昭雪国耻。古有花木兰女扮男装从军杀敌,中国两亿妇女为什么不能同男子一样报效国家呢?”她高小毕业,想报考太原女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如愿,她鼓励自己说:“只要有志气,自学也会得到知识”。
年“七七”事变后,冯全英在党的教育下,参加了牺盟会,组成了第一个村妇救会。年5月,调县牺盟会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孝义县委妇女干事。年秋,她在东许、西许村一带,协同二区区委训练妇女党员时,东许村伪村长向县城敌人告密,说有女八路,敌伪军奔袭包围了村庄。冯全英和几名党员以及很多妇女,被关进窑洞里,她和大家密议准备突围,到黄昏时间,乘敌人不防之际,带领大家都爬出去跑了,当敌人发觉时,她们已借着夜幕的掩蔽跑得无踪无影。
年秋,蒋、阎竭力反共,与日伪勾结,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这时由洪、赵中心区撤出一部分妇女干部向安全地带转移,这个任务交给了冯全英。她机智勇敢,绕过敌人封锁线,避开敌人的搜查,安全地转移出去,保存了革命力量。年,反顽固斗争取得胜利后,她调晋西北区党委党校学习四个月,又调回县委妇救会工作,后又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训练班学习城市工作,结业后分配到晋绥分局。
年5月,冯全英由于劳累过度,致使胃病复发,医院。同年7月7日,因医治无效,在陕西省神木县贺医院逝世,终年24岁。
马玉瑾
马玉瑾(—),孝义县梁家庄村人(今属孝义市)。初小就读于孝义高阳镇小学,年,由县城内高级小学校毕业,继入太原第一中学校,3年后入北京私立志成中学校学习。因发动学生抗日被开除。为躲避当局迫害,用经常变换寓所的方式继续从事学生运动。北平沦陷前夕,与同学结伴赴陕北参加抗日,并绕道回乡动员两个胞妹同往。行至西安,经叶映宣介绍参加了县抗日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返回山西到晋西北,任岢岚县动委会组织部和宣传部长。年转任怀仁县动委会主任。次年调晋察冀边区,任浑源县政府实业科长。
战争年代,日伪疯狂“扫荡”,环境极端艰苦,他同战友们常年宿山洞,时而以野菜充饥,但他意志坚决,毫不动摇,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抗敌救国。年,在恒山脚下黄土坡村与日军作战中牺牲。《晋察冀日报》曾以“浑源县黄土坡四烈士的血迹”为题作了报道。
魏守正
魏守正(—),乳名二保,孝义县阳泉曲村(今属孝义市)人。从小就肩负起沉重的家务劳动,挖野菜,砍山柴,拾煤渣。12岁受雇放羊。其哥为摘木瓜充饥跌崖丧命,他为赚钱埋葬停尸在院中的大哥,17岁即到外村下煤窑当拉拖工,吃睡在矿井下。面黄饥瘦,拼死拼活,埋葬了大哥。
年11月,八路军前方总政治部进驻孝义县下堡镇。魏守正从亲身经历和八路军的言行中,认清了跟共产党八路军走才有出路。年参加了孝义县抗日民主政府第六区游击队。不久发生“晋西事变”,所在部队转移,他毅然离开了年迈的父母和年仅18岁的妻子及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随部队赴晋西北抗日前线,编入洪赵支队任副班长,转战于沁源县时任班长,后升排长。
魏守正在部队活泼开朗,勤劳好学,临战勇敢。在艰苦的战争生活中常以歌声鼓舞战士,每到宿营地帮战士舀水端饭,颇受战友尊敬。在灵石县张秀村攻打日军碉堡时,几次爆破失败,他带领全排向连长请求出战获批准后,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抱起一捆集束手榴弹冲到炮楼底下,炸开了缺口,时虽腿部受伤,但拒绝撤出,仍坚持掩护战士冲锋。事后,受到了部队嘉奖。年,在沁源县花盆圪萱头村反扫荡战斗中,牺牲在阵地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ms/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