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

课程回顾丨社会科学的视角以谈判为例三个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根据经验来做出行为判断,但实际上,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均有规律可循,这便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年04月08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秦昕教授为华南高商EMBA学员进行授课,课程主题为《社会科学的视角:以谈判为例》。课上,秦昕老师通过三个案例,生动地为学员讲解了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根源以及基础理论,以下是秦昕老师上课过程播放的一些社会心理学实验视频,结合整理的文字观看,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1?

公平理论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StaceyAdams)“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投入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通俗地说就是,员工想不想好好干活,不但取决于老板给了多少钱,还取决于跟其他同事的工资高低,工作努力程度,进行比较以后的心理状态。实验:卷尾猴拒绝不平等的奖赏CapuchinMonkeysRejectUnequalPay实验者: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University)的弗兰斯·德·瓦尔教授如果一只猴子看到同伴得到的是葡萄,而自己得到的是黄瓜片时,它就可能会“萌萌地”怒了。行为表现是,把黄瓜片丢回实验员,对着笼子壁一阵抓狂,还很有可能会拒绝继续交换。实验结论:对于公平的感知,是动物在进化过程,普遍可以获得的一项本能,并非人类所独有的,不是由单纯的文化因素导致。

推荐书目

《社会性动物》——艾略特·阿伦森

作者结合了大量真实案例,讨论了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偏见等现实问题,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的人文情怀。读了这本书,你不仅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还能感受到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点的独特魅力。

2?

从众理论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E.Asch)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信息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哪怕是以前人们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实验:电梯实验最初,一个不知情的被试A先走进电梯间,随意面向电梯门站立。此时,另外两个知情被试B、C先后进入电梯后,皆背向电梯门站立。先进来一个不知情被试A,他在发现情况后感到不安,并开始犹豫是否该背转身。此时,另外一个知情的被试D进入电梯间并与被试B、C保持一致,背向电梯门站立,不知情被试A在考虑片刻之后逐后步向后转身,并最终与其他几位被试保持同步,背向电梯门站立。同样的实验在进行第二次时,加入了新的元素。电梯间每隔一层都会打开一次,而里面的4个被试都保持一致的不断变换方向。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行为会对个体造成压力,并迫使个体做出违反自身意愿的事情。

推荐书目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行为经济学流派的经典力作,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学分析结合的方法,第一次对于影响个人和群体经济决策的偏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它认为人并不是理性的经济动物,相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理性,偏见与生俱来,与直觉紧密相关。

《决策与判断》——斯科特?普劳斯

全书汲取了许多医学、法律、商务和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实际例子,全面介绍了决策与判断的心理过程,尤其探讨了影响决策与判断的社会因素。

3?

选择性注意(管窥效应)

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者:丹尼尔?西蒙斯(DanielJ.Simons)实验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blindness)。这种盲视背后其实是人类应对过度复杂的世界的方式。当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事物时,就会忽略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大脑会优先处理我们注意的事物,精确地专注于自己在乎的事情,而忽视其他一切不相关的事物。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实验结论:人类真正体验到的世界远少于他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如果人们能认识到这种认知局限性,就能避免因错误的感知而做出愚蠢的决定。

推荐书目

《稀缺》——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带我们了解稀缺心态是如何导致贫困的,如何做才能摆脱贫困。

笔记整理丨华南高商EMB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xingxinga.com/dwnj/10121.html


当前时间: